何顺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黔艾系列品牌艾草全产业链推动贵州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黔艾系列品牌标准化艾草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议
在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招商引进从事艾草产业企业或现有艾草企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艾草种植,给予种植户特别扶持,特别发挥林下经济种植,与其他艾草产业企业共同建立黔艾系列品牌艾草种植供应示范基地。我省高度重视艾草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和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各部门协同发力,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标准化水平提升。在省农业农村厅的积极推动下,依托我省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优越自然条件,艾草产业已初具规模。全省艾草种植面积约10万亩,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5—6万亩)、黔南州(2—3万亩)和遵义市(1—2万亩),建立了务川县桐木村、黎平县高屯村、毕节市大方县等多个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全省鲜艾草年产量约10万吨,干艾草年产量约2.5—3万吨,为全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二是产业链条持续延伸,精深加工能力增强。积极引进和培育如贵州黔艾香生物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务川、榕江、兴义等地打造集种植、加工于一体的产业示范点。重点推进艾草植物精油提取、艾草蒸馏水等精深加工项目,显著提升艾草附加值,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三是林下经济有效补充,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省林业局将艾草作为林下中药材发展的重点品种之一,积极落实林地供给保障政策,简化相关手续办理。通过省级林业产业化补助资金(2024年3342.2万元,2025年提前下达4088万元)大力支持林下中药材(含艾草)种植示范项目,目前全省林下中药材经营利用面积达235万亩(其中贵阳市林下艾草种植约200亩)。林业部门将持续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黔艾林下种植。
二、关于“建立黔艾系列品牌产品生产研发基地”的建议
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黔艾产学研战略合作,引进专业的高校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强强联合,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黔艾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及艾草系列产品研发工作。
一是市场需求持续扩大。随着“治未病”理念普及和健康消费升级,艾灸、艾浴、艾草日化、艾草食品等大健康产品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艾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健康产业。
二是产业发展亟待升级。目前我省艾草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种植分散、标准化程度不高;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薄弱,高附加值产品少;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支撑不够,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三是政策导向明确。国家和贵州省高度重视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发展中药材产业,推动“黔药”品牌建设。建立“黔艾”基地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
三、关于“建立黔艾艾灸特色技术科普及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议
贵州省多部门协同发力,围绕黔艾产业构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强化品牌宣传与市场渗透,并深度拓展康养融合场景,全面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逐步构建。省教育厅紧密围绕现代中药民族药产业需求,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机制。累计支持建设中药民族药领域省级平台20余项,立项基础研究项目30项。创新实施产业导师制度,选聘农业现代化类产业导师165人,组建12个产业导师团(含中药材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如指导培养硕博生、开设课程、获批专利、开发新产品、开展基层培训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也积极支持按规定建立黔艾艾灸相关职业培训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落实补贴政策。
二是品牌宣传与市场拓展初见成效。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协调主流媒体加强艾草宣传,并成功在安徽亳州举办高规格的贵州中药材产销合作交流会,提升了“黔艾”等道地药材的知名度。贵阳市政府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将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到基层、社区、学校和景区,并积极将艾草系列产品(艾灸理疗、精油、香薰、枕头、茶饮等)融入康养基地和旅游伴手礼体系。
三是康养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省林业局推动森林康养与中医药深度融合,全省78个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积极引入中医艾灸文化,设立中医理疗区、名中医工作室等,结合民族医药特色(如苗医、侗医等的各种“灸法”),开发个性化康养套餐,打造“森林康养+黔艾疗愈”模式。省民政厅大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省建成运营大量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幸福院。下一步将积极支持建立艾灸服务与养老服务合作衔接机制,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加强与艾灸服务单位合作,探索将艾灸服务有序纳入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内容,支持打造“艾灸型”养老服务机构(站点),推动“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与“15分钟艾灸圈”有效衔接、资源共享。
四、关于“打造黔艾系列康养基地及康养品牌”的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省中医药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制定《贵州省“黔艾”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选择艾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交通相对便利、康养基础好的区域)、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是夯实产业基础与标准化建设。在核心产区建设高标准的“黔艾”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发挥引领作用,引导企业与合作社、种植户签订订单,建立稳定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保障原料品质和供应。
五、关于“打造医疗及康养连锁机构黔艾系列品牌”的建议
鼓励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及加盟经营,先在各市及各区县直营,后扩展到全省加盟,面向全国加盟经营。推动贵州黔艾产业动能升级,深化全链条科技人才赋能,构建“品牌+场景融合”的康养生态,加快标准体系全域覆盖,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力支撑。
一是深化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落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相关部署,持续加大对艾草基础研究(药效物质、作用机理)、种植技术、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标准研究等领域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产业导师制度效能,重点扩大熟悉艾草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人才选聘,引导其深入参与种植、加工、研发和人才培养各环节。依托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等院校,强化中医药、康养相关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艾草种植、加工、艾灸技术、康养服务、产品营销等全产业链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落实省人社厅政策,支持规范发展黔艾艾灸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标准,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
二是打造“黔艾”康养品牌与拓展市场。整合资源,全力打造“黔艾”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制定严格的品牌准入和管理标准,强化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品牌形象。深化省林业局森林康养基地的“中医药+”模式,将“黔艾”系列产品和服务(特色灸疗、药浴、香薰、健康产品体验等)作为核心特色内容植入。支持省民政厅推动的“15分钟艾灸圈”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在养老机构、社区站点普及艾灸保健服务。支持贵阳市等地的做法,将艾草文化体验、艾灸养生、艾产品购物等纳入康养旅游线路和景区项目,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持续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国内外重要展会平台(如药交会、大健康博览会),讲好“黔艾”故事,宣传其道地品质、健康价值和独特文化。支持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和科普教育(如贵阳市“千名医师讲中医”、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
三是推动标准体系与质量保障建设。省中医药局将牵头协同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覆盖艾草种植、采收、加工、艾绒(艾条)、艾制品(精油、日化、食品等)、艾灸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加强艾草及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强化市场监管,确保“黔艾”系列产品的安全、有效和品质恒定。
六、关于“做黔艾系列品牌康养规划,打造黔艾会议会务品牌”的建议
针对您的宝贵建议,结合各会办单位意见,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全力打造“黔艾会议会务品牌”全产业链,赋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研究制定支持“黔艾”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的专项政策或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资源,形成合力,重点解决产业链各环节的堵点难点问题(如标准化、深加工、市场准入、品牌保护等)。
二是提升种植规模质量,加强资源保障。支持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持续优化艾草种植布局,在适宜区域(非林下及林下)扩大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面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推广。完善种植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广生态种植模式,保障“黔艾”原料的道地性和安全性。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落实省林业局林地支持政策,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引导适宜区域的林下艾草种植发展。
三是突破精深加工瓶颈,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支持艾草提取物(精油、挥发油、黄酮等)、艾草健康食品(茶饮、功能性食品)、日化用品(洗护、护肤)、新型灸疗器具及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如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提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引导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完善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降低综合成本。
下一步,我委将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全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深化康养融合为路径,全力推动黔艾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高值化发展。努力将“黔艾”打造成为我省中医药产业和康养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为促进乡村振兴、保障人民健康、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奋力打造全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贵州样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