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创新能力,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资源、生态和产业优势,高位统筹推进,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核心产区不断提升,单品优势不断凸显,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贵药”品牌不断创响,培育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33个,打造万亩单品49个、1000亩基地345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77家,56个中药材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大方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我省已成为全国主要的中药原料供应基地。
一、关于“深化校企创新融合体建设”的建议
一是创制原创新药,培育中药民族药大品种。2025年,贵州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山东大学共建的中药功效成分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实验室致力攻克中药民族药功效成分形成和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支持该实验室围绕“药(食)用植物资源利用—活性成分筛选评价—功能产品开发—创新药物研发”核心环节开展研发。
二是优化省级创新平台和部门级创新平台序列。2024年,省科技厅对标中央科技委,推动省委科技委出台《贵州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塑及优化建设总体方案》,对原12个省直部门批复建设的35个创新平台序列,优化为13个省级创新平台序列和20个部门级创新平台序列,配套出台了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已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建设贵州省道地药材种质创新与资源高效利用和苗医药、现代中药创制等3个全省重点实验室。针对“建议依托贵州大学等优强机构联合龙头企业新增建设西南特色药食两用资源研发全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议,下一步,将对照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加大对贵州大学的精准服务和指导,进一步完善中药民族药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三是调优学科专业结构,为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我省普通本科高校共有中药民族药产业相关专业布点57个,其中制药工程10个、药学10个、临床药学2个、中药学6个、中草药栽培与鉴定3个、中药资源与开发2个、中药制药1个、中医学2个、中西医临床医学2个、中医儿科学1个、中医骨伤科学1个、中医康复学1个、中医养生学2个、针灸推拿学2个、生物制药3个、生物医药数据科学2个、药物制剂6个、药事管理1个。有中药民族药产业相关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分别为中医学、中药学和药学;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为中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各8个,分别为药学3个、中药学1个、中西医结合2个、中医学1个、生物医学工程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分别为药学3个、中药1个、中医1个、针灸1个、生物与医药5个。总体来看,我省支撑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设置较为齐全,也有能力培养产业所需的高水平人才,可以为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是围绕全产业链,扎实产业技术体系。省农业农村厅支持贵州大学牵头,联合12家单位共同建设贵州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3个功能实验室和4个试验站),2024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2项,引进新品种27个,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的试验示范33项,转化科技成果14项,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支持科研院所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认定新品42个,其中贵州大学联合道地药材主产区选育贵多花1号、贵麻九龙2号等新品种8个;支持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等共同组建贵州天麻研究院,安排资金100万元开展天麻全产业链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协调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郭巧生帮助贵州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国药典》委员屠鹏飞开展贵州道地药材“绥阳山银花”全组分分析。省农业农村厅、省中医药管理局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支持贵州建设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
二、关于“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的建议
省科技厅正在研究制定支持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激发企业的研发活动。同时,一直以来,省科技厅配合税务部门开展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技术鉴定工作,配合工信部门开展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工作,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减轻企业研发的负担。近三年省科技计划支持中药民族药领域科技项目269项,资助经费达九千余万元。例如,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专项“珍珠滴丸1.1类创新中药注册申报及产业化生产质量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支持经费1180万元。2025年,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中,进一步支持贵州国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等单位立项实施“基于CMOS集成生物芯片的中药材农药残留与真菌毒素高效检测技术研究”“抗癌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关键技术构建及示范研究”“基于芯片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中药材快速品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等科技攻关项目。专门针对中药民族药研发需求,发布“医药制造”专项“技术榜单”,明确了“1.1类中药民族药创新药III期临床研究”“中药、民族药大品种二次开发”2个方向,目前正在组织评审中。省农业农村厅实施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发布“天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等揭榜挂帅和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5个、6000亩,示范推广林下种植、生态种植、绿色防控等技术。
三、关于“加强龙头企业重组,加大企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我省连续13年举办贵州人才博 览会揽才。今年4月26—27日举办的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主动对接并邀约含中医药单位在内的医疗卫生领域用人单位参 与人博会系列引才活动,人博会线上平台设置“高质量医疗卫生”专区,共收集发布医疗卫生领域351个用人单位,1352个岗位,3254个人才(项目)需求。其中,中药民族药领域共收集发布58 家用人单位,168个岗位,464个人才(项目)需求。紧扣我省各领 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需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 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省级对获批新设立的博士后科 研工作(流动)站,一次性给予设站单位50万元建站补助,对在站 的全职博士后每人每年给予10万元资助经费、在职博士后每人 每年给予5万元资助经费,连续资助两年,着力加强优秀青年高 层次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中医药相关领域博士后科 研流动站2个、工作站5个。每年广泛征集全省各级各领域企事 业单位引进银龄人才需求,截至2024年12月,帮助支持中医药领域58家企事业单位引进留用高层次银龄人才210人;本年度共征集发布中医药领域48家企事业单位引进银龄人才需求岗位119个、需求人数149人。支持人才带着贵州科学院事业编制身份进入我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效益高质量增长。从2022年至2025年,共一对一上门服务7家医药企业,助力4家企业11个岗位入池,目前已引进1名人才,4个岗位正在招聘中。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按规定到民族地区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鼓励引导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到民族地区开展创新创业。
省教育厅创新开展产业导师选聘工作,鼓励支持高校设立产业导师流动岗位,选聘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人才担任贵州省高校产业导师,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等。截至目前,共完成选聘农业现代化类产业导师165人,组建了茶产业、特色林业、中药材产业等农业现代化类产业导师团12个,其中中药材产业共设置产业导师团2个,共有产业导师47人。截至目前,中药材产业导师团已累计参与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45名,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76项,2024年获批专利34项,获得新技术、新产品等60余项,赴基层开展培训约5500余人次,带动就业1800余人,有效推动了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
下一步,省各有关部门将结合职能职责,继续推动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创新发展。
省科技厅,将根据委员所提建议,紧扣中医药产业振兴主题,鼓励企业、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协同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依托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辐射带动,全面提升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中药饮片、中药颗粒等产品生产技术升级,加速食药两用产品、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创新,推动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精细化迈进;持续做好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的落地落实工作,切实推动政策红利让广大企业可感可及。
省农业农村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按照《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部署安排,坚持“稳面积、调结构、增效益”工作总基调,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进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重点发挥贵州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贵州天麻研究院等平台优势,持续推进引智入黔工作,解决种植、加工、仓储等关键环节问题,实施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开发药膳、养生保健等产品;持续打造“黔六味”道地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引领贵州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扩大“贵药”产销渠道。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紧扣全省产学研急需,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支持更多中药民族药企业和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平台,健全完善博士后制度,优化调整《贵州省博士后工作管理实施细则》,强化中药民族药高层次人才招引力度,利用好“蓄水池”政策积极为企业招揽人才,努力推进中药民族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将深入实施《贵州省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推进方案(2025—2030年)》,引导全省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紧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增强学科专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构建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相关高校优化调整中药民族药产业相关学科专业,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进一步扩大产业导师规模,2025年拟再选聘产业导师200人左右,同时完善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拓展产业导师业务范围,加强对产业导师的管理,深化产业导师与高校的交流合作,促进双方在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动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