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00:00:00 农历:
  • 中国政府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
  • 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5-1045761
  • 信息分类: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25-08-03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名  称:
  • 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4219号提案的答复
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4219号提案的答复

罗猛委员:

您提出的《加强贵州省本土名医培养,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政府投入,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坚持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始终坚持按照政府对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强化对公立医院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2024年为例,省卫生健康委统筹中央及省级转移支付资金22.14亿元,聚焦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创新、重点学科培育等重点领域,全面推动全省各级公立医院建设发展。2025年4月,《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医疗卫生帮扶协作提升内涵质量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实施。按照文件部署,2025—2027年,我省将紧紧围绕深化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壮大优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等五项核心任务,全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省级财政将在现有投入规模基础上,新增安排资金8.7亿元,为重点工作开展提供财力保障。

(二)强化制度设计,建立培养长效机制。2014年,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2014—2024年全省共遴选八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共2446人(“十”层次25人、“百”层次280人、“千”层次2141人),其中卫生健康系统403人(“十”层次1人、“百”层次23人、“千”层次379人),占16.48%。2025年3月,省委人才办印发《关于实施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工程的指导意见》,给予包括医疗卫生人才在内的培养对象“菜单式”“定制化”支持,鼓励医院积极申报有关人才项目。

(三)积极遴选推荐相关人才计划人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国家人社部、财政部的统筹安排,全国层面先后开展了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杰出医师、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国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等遴选推荐工作,我省积极推荐人选参评,累计获评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医师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7名、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3人、国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入选者2人。

下一步,我委持续深化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争取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为推进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更强助力。一是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积极探索并争取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名医的培养、引进和激励。二是争取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支持,建议适时考虑在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支持项目中增设“医疗卫生领军人才”,或者在已有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中,给予医疗卫生类人才单列名额或倾斜支持,以便更好地选拔、培养医疗卫生领域人才,与全国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项目保持一致。

二、关于“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医生素质”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一是坚持高位统筹谋划。2023年召开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我省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二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目前,我省有6所医学本科高校,其中3所高水平的省属本科医学院校均建立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全省现有医学相关博士点9个,硕士点47个。三是强化学科专业内涵。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医学相关学科和专业内涵水平。贵州医科大学现代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学科群、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科群、遵义医科大学大健康医药学科群是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Ⅰ类学科(群);遵义医科大学药理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医学相关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5个,医学相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4个。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贵州医科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苏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遵义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签署对口帮扶合作协议;四川大学医学院帮扶贵州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帮扶贵州中医药大学。遵义医科大学与广州医科大学合作开设“南山班”,贵州医科大学开设“协和班”,贵州中医药大学开设“尚义班”,开启贵州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创新之路。五是健全完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医学教育体系。目前,全省建成临床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4家,每年新增培训住院医师约3000人;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34家,每年新增培训助理全科医生500余人。通过“黔医人才计划”等进修学习渠道,省卫生健康委每年遴选300名以上管理和医疗骨干送往国内一流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渠道,每年为基层培训全科医生500名以上。六是开

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利用“贵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开设数字技术等能力提升培训。七是注意加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卫生健康及医疗行业人员综合素质。利用教育整顿契机,在自主举办的省直事业单位初任培训中,要求自行组织的线下课程需纳入《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培训。

下一步,我委将持续聚焦高水平医学人才供给,积极支持相关医学院校申报博士硕士授权点,大力实施贵州省千人留学计划项目,积极争取开办国家医疗区域中心相应输出医院的医科大学贵州医学生班。

(二)加强对医生的考核和评价。一是健全职称制度体系,细化分类评价。按照临床医学及口腔医学、药学及中药学、护理学、医学辅助、中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6个专业类别分别设置评价标准,识别专业人才。二是建立分级评价、分级使用制度。由原来的省市、县乡两级评价标准,调整为省级、市(州)级、县级、乡镇级四个级别评价标准。三是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改进评价方式。完善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副高级任职资格采取考试、评审与答辩相结合的结构化评价方式进行。四是优化专业设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卫生系列在原本108个评审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学科发展实际,调整为134个评审专业,新增了院前急救、中医‘治未病’等专业。五是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注重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评价,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登记表”作为申报依据。六是突出能力业绩贡献,破除“四唯”等倾向,重点评价业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将业绩成果修改为在11项“菜单式”业绩中,省级选取4项,市级、县级分别选取3项,乡镇级选取2项代表作参加评审。七是新增激励政策,稳定基层和“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对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本科毕业满20年、大专毕业满25年、中医医师确有专长人员满25年的人员申报副高时,放宽成果代表作数量要求。对在市(州)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急诊科、儿科、精神科、传染科4个“急需紧缺”科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连续工作满15年的,在申报副高时,放宽成果代表作要求。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开展好卫生系列职称评审工作,持续激发卫生队伍活力。

(三)鼓励支持医疗卫生科研项目。注重加大对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力度,近两年共支持临床专项50项,科技重大专项5项,青年引导项目15项。在实施好“省卫生健康委科技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创新启动实施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医学科研联合基金项目,鼓励和支持医学科研创新,分层分类设科研项目。2024年度省卫生健康委医学科研联合基金共立项166项,立项金额总计3683万元;2025年度省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共立项639项,立项资助金额360万元。

下一步,我委将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支持,持续推动我省国家级医疗区域中心建设,加大科研项目投入,在临床专项、青年引导项目方面持续给予倾斜支持,大力推进医疗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建设。

三、关于“实施名医工程,打造名医品牌”的建议

(一)协同推动人才招引政策保障措施。一是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2023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专门设置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创新人才项目实施方案,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医院工作,鼓励医院引进高端人才并给予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医院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合规提供补贴和科研启动基金。二是助力贵州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2025年 1月,省委人才办出台了《贵州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才支持政策》,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进有关人才提供收入、评聘、项目、平台、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加快研究柔性引才机制。省委人才办正在牵头制定“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有关政策。建立以领军及以上层次人才领衔、团队核心成员常驻的引才体系,支持医院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二)注重加强中医传承培养。中医药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传承工作室(工作站)是中医药师承教育重要平台,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摇篮。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师承教育,先后出台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学术传承管理暂行办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教育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师承教育管理。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中医药师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院士工作站和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基层名中医药专家、流派工作室建设”,《省中医药局等4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把建设传承工作室(站)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十四五”以来,我省加快加强建设各类传承工作室(站),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7个、民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0个;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贵州省名中医工作室(站)29个。各个工作室(站)深入挖掘研究、传承推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了一批中医药专家传承团队和传承人。通过各位名中医药专家的传帮带,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充实并发展壮大,学术水平和诊治技术得到显著提升,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人才效应逐步显现,有力推动了全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对名医等典型的宣传。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工作方针,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聚焦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同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充分利用《贵州卫生健康》电视栏目、《贵州健康报》、健康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及抖音号等自有媒体平台资源,开设“身边榜样”等专题专栏,大力宣传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医护人员典型事迹,增进社会公众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

下一步,我委将在省委人才办、省人社厅的统筹下,用好用足已有政策资源,争取省科技厅等部门支持,结合医疗单位引才实际,修订完善《贵州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项目(自然科学领域)》引进人才具体标准,鼓励医院自主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细化引才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布局,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提升我省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大力引进、培养一批医疗领域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推进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更强助力。

四、关于“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名医活力”的建议

(一)完善激励机制政策。2022年印发的《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5部门关于印发〈贵州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黔人社发〔2022〕17号),明确“鼓励公立医院积极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公立医院在内部分配时“向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务人员倾斜”。贵州省人民医院2024年修订完善薪酬分配办法,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4年对部分特殊关键岗位实施协议工资制,有效激发了医务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

(二)规范表彰奖励项目。按照党中央规定,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实行中央和省两级审批制度,严格进行目录管理并按周期开展,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开展的表彰活动由党中央、国务院审批,以省级工作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名义开展的表彰活动由省委、省政府审批,项目未经申报审批一律不得开展。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贵州省卫生健康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贵州省名中医”表彰已纳入全省保留项目,对在医疗卫生事业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可纳入其表彰范围。同时,省卫生健康委积极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部门推荐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开展了三届“贵州省名中医”评选活动,累计评选“贵州省名中医”70名,对获奖对象颁发证书。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开始评选“贵医名医”,两届共20余名医生荣获“贵医名医”荣誉称号。2025年3月,国家人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下文,我省1人获“白求恩奖章”,18人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7个单位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积极营造了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省人社厅,用好用足已有政策资源,鼓励医院自主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细化引才政策措施,持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提升我省人才政策吸引力,用好表彰奖励的正向引导作用,持续激发卫生队伍活力,为推进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更强助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034 中文域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务 黔ICP备14006722号-9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127号 联系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省政府大院7号楼

联系电话:0851-86870000 管理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 Edge、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如果您使用的是双核浏览器,请切换至极速模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