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00:00:00 农历:
  • 中国政府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
  • 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5-1045109
  • 信息分类: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25-08-03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名  称:
  • 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20号提案的答复
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20号提案的答复

民革界: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我省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民族医药理论研究,促进理论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是高位统筹谋划,完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2023年召开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印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教育厅关于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四新”“四化”的意见》《贵州省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行动方案(2025—2030年)》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我省高等教育顶层设计,推动人才链、学科专业链、创新链与贵州事业、产业链有效衔接,为民族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人才培养供给。目前,全省有贵州中医药大学、遵义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6个本科专业,其中,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和中药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有中医学、中药学3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构建起了民族医药领域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推进相关医学院校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合作,积极推进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学科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帮扶贵州中医药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发展,形成了我省医学院校与省外高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有重点地合作交流新格局,为中医医人才培养创造新的条件。

四是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2024年9月,省委宣传部、省中医药管理局等7个部门联合下发《贵州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中医药文化内涵研究。开展以民族医药文化为核心的贵州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完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推进民族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深入挖掘贵州中医药文化内涵精髓,进一步厘清贵州中医药文化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价值理念,阐释中医药现代价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做好民族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更多项目列入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少数民族医药医理挖掘整理成果不断。1998年以来,贵州专家学者累计发表少数民族医药相关论文268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310余篇,出版民族医药专著180余部,代表性的有《苗族医药学》《苗族药物集》《中华本草·苗药卷》《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中国侗族医药学基础》《苗医抗肿瘤药物集》《布依族常用药物彩色图谱》《仡佬族药物彩色图谱》《水族药物彩色图谱》等,为我省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五是少数民族医药科研具备一定基础。我省已建成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贵州民族医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贵州省苗医药重点实验室和苗医药博物馆等27个省级以上民族医药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民族医药课题立项74项。开展苗族、水族、土家族民族民间医术挖掘整理及活态传承收集项目申报。取得相关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重点攻克苗药研发关键技术和应用转化,研发苗药56个。

二、关于“推动民族医药资源配置,优化资源提质扩容”的建议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省中医药局联合省民政厅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关岭县,与张伯礼院士团队共建“贵州关岭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心”,获省民宗委支持建设关岭县中药民族药种质资源保育基地;目前建设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5个,新增种子种苗基地70家(共468家)、认定新品种4个;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省级中药民族药资源种质库”建设,收集保存种质资源1200余种、7000多份。

二是促进种植标准化。支持淫羊藿获中药材ISO国际标准立项,支持推动中医药地方标准项目立项4个;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省药品监管局等四个部门印发《贵州省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意见》,启动中药材GAP基地评价和遴选,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从源头提升并持续保障中药质量;新增“定制药园”建设单位16家、5.7万亩,累计达155家、51万亩;积极支持省药品监管局将质量保障体系向种植加工环节延伸,推动成立地方标准委员会,持续修订完善贵州民族药地方标准。发布二批次、21个黔产道地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品种目录,首批入选企业16家。

三是推动中药民族药进药典。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的战略部署,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推动贵州中药民族药纳入国家药典体系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2025年3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颁布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新版《中国药典》中新增28个中药品种,我省2个中药品种明远药业有限公司的“补血安神胶囊”与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金钱胆通颗粒”成功入典。在推动苗药等民族药进《中国药典》工作中,不局限于我省现有的民族药品种,同时对临床价值高、市场潜力大的特有中药品种一并统筹考虑。2022年以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中国药典〉(2025版)编制大纲》为参考,对全省所有中药民族药品种开展专项调研,选择了一批具备一定基础的中药民族药品种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推荐进入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项目、邀请国家有关单位专家来黔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一品一策”梯队式开展帮扶。

三、关于“传承民族医药独特优势,助力基层医疗发展”的建议

一是2017年11月《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15号令)颁布后,省中医药管理局按照要求,于2018年11月联合省卫生健康委下发了《贵州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暂行)》(黔卫健发〔2018〕3号,以下简称3号令)。至今,我省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考核注册管理工作”已开展了5年,组织考核工作4批次,考核合格中医(专长)医师899人,截至2024年12月底已注册执业624人。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我省民族医药民间医生获取合法执业资格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

二是2025年3月,省中医药局为深入挖掘、整理、规范各类民间特色疗法,广泛收集民间中医药验方、技法,促进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医(专长)医师进入公立中医医院准入与准出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鼓励通过师徒传承、建立工作室等多样化方式,大力培养本土传承人才,形成人才培养与经验传承的长效机制。目前,以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代表的我省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了民医馆,邀请确有疗效的民族民间医生到公立中医医院坐诊,促进了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

四、关于“构建‘民族医药+’健康体系,适应文旅新供给”的建议

一是积极推进“贵药”大品种遴选项目。为贯彻执行《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坚持“稳面积、调结构、增效益”工作总基调,于2024年启动贵州省“贵药”大品种遴选工作,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加快推进该项目的完成。

二是推进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融合发展。目前,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单位达19家。协同文旅部门策划康养贵州文化养心、中医养生、民俗浴养、户外康养、凉都避暑温泉养生等6条康养旅游精品线路。联合省民宗委于2024年已开展2025年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及评选工作,现已确定息烽县流长镇中医药民族医药康养产业融合项目等18个项目拟作为2025年支持建设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是将持续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引导和支持省内普通高等学校民族医药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相关学科专业申报博士、硕士点,扩大民族医药相关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以天麻为代表的一批黔产道地药材种植、生产技术标准,以标准建设为引领筑牢产业根基,以创新研发为突破激发内生动力,以优化服务为抓手营造良好生态,全方位助力“贵药”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加强确有专长考核及推进中医(专长)医师进入公立中医医院政策宣传,积极稳妥地推进确有专长考核及推进中医(专长)医师进入公立中医医院工作开展,不断传承民族医药独特优势,助力基层医疗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贵药”大品种遴选,推进良种繁育和基地建设,规范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过程,指导各地用好“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资金,有侧重地对大品种进行深度开发;加快推动中药材生产管理质量规范(GAP)基地遴选和持续做好趁鲜切制药材目录的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034 中文域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务 黔ICP备14006722号-9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127号 联系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省政府大院7号楼

联系电话:0851-86870000 管理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 Edge、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如果您使用的是双核浏览器,请切换至极速模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