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胜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助推药食同源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药食同源产业规模化培育”的建议
我省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食药物质主要产区,其中,天麻、刺梨、铁皮石斛、薏苡仁、黄精等食药物质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在目前106种食药物质中,我省有种植基础的有23种。通过积极争取,2022年我省在全国获批开展食药物质试点省(区、市)中,通过“三个第一、一个100%”(全国第一批试点方案、第一批发布试点企业名单、第一个实地调研省份,天麻、铁皮石斛、灵芝100%被纳入目录)将食药物质试点政策在我省落地落实。试点期间,我省以天麻、铁皮石斛、灵芝为原料的天麻配制酒、天麻挂面等食品生产上市,70家试点企业共生产销售食药物质食品223.6吨,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17个省(市),产值1.2亿元。依托现有规模以上中医药制造企业(如贵州百灵、国药同济堂),通过“一品一策”政策引导,培育年营收超10亿元的主链企业,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开发药食同源日化品、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利用“贵药膳”“贵药饮”区域品牌,推动产品向大健康领域延伸。
二、关于“加大科研投入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速布局药食产业科研平台
2024年,省科技厅布局建设了“贵州省刺梨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食药同源健康产品贵州省院士创新团队工作站”“贵州特色食品功能因子挖掘与功效评价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团队。同时,统筹推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化布局,围绕食药等领域征集相关需求,争取纳入未来1—3年内布局需求。2025年,省科技厅支持贵州旱粮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建贵州省特色杂粮生物育种全省重点实验室,开展薏仁、苦荞等特色杂粮高产和药用成分关键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研究,支持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科学院、贵州大学等单位共建贵州省农业微生物全省重点实验室,开展食药用微生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等研究。省中医药局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医科大学与威门药业、明远药业等企业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加速经典名方制剂(如“糖宁通络片”)的临床转化。
(二)加强食药物质科技创新项目支持
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省科技厅切实做好食药物质产业科技项目支撑。通过支持设立科技重大专项等方式在食药物质产业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分别支持贵州首草健康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贵州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铁皮石斛鲜叶饮料产业化开发与示范应用”,支撑贵州铁皮石斛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铁皮石斛鲜叶饮料产业化生产,合计支持经费1694万元。通过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黔东南苗侗瑶特色中草药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等3个食药物质领域项目,支持经费610万元。2025年度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基础研究计划立项支持贵州理工学院《铁皮石斛自然发酵过程活性成分变化及风味品质形成微生态机制研究》和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灰树花多糖肠道菌群代谢物基于CD4+T细胞途径调控Th1/Th2免疫反应的作用与机制研究》两个项目,重大项目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承担《刺梨提取物剔除衰老细胞亚群调控老年骨折愈合的机制及策略研究》,科技攻关计划立项支持《杜仲优良种质资源筛选及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抗衰老化妆品功效原料的设计合成及产业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贵州刺梨新业态产品创制与中试验证创新基地建设》等一批项目,各类计划项目主要支持刺梨、杜仲、铁皮石斛和灰树花等药食同源品种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及成果应用。2025年第二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正在组织凝练“毕节市天麻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绥阳山银花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等食药物质领域项目。利用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省级产业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数字化改造(如道地药材全产业链数字化项目)。
三、关于“加强品牌建设和认知普及”的建议
在品种培育方面,省农业农村厅支持科研院所选育认定贵多花1号、贵麻九龙2号等药食同源新品种26个,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建贵州天麻研究院,安排资金100万元开展天麻全产业链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加工能力提升方面,省农业农村厅实施“黔六味”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安排资金4937万元支持大方、德江、兴仁等地,实施天麻、薏苡仁药食同源产品加工能力提升等。在宣传推介方面,省农业农村厅推动“大方天麻”进行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举办天麻品鉴康养在贵州、产业推进大会等活动9场,展示展销产品2000余个,推动药食同源产品端上百姓餐桌,在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安徽亳州举办贵州中药材产销合作交流活动。省中医药局将“贵药膳”“贵药饮”纳入“贵系列”区域公用品牌体系,联合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制定统一质量标准及宣传方案;利用“一码贵州”电商平台、中国(贵州)天麻交易中心等载体,举办“中医药+文旅”推介活动,扩大黔产道地药材的市场覆盖面;推动赤水金钗石斛、绥阳山银花等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品牌能力。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部署安排,坚持“稳面积、调结构、增效益”工作总基调,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进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重点发挥贵州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贵州天麻研究院等平台优势,开发药膳、养生保健产品等;实施好“黔六味”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持续培育“贵天麻”大品种,兼顾发展薏苡仁、黄精、铁皮石斛等特色品种;推进“中药材+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我省丰富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中药、苗药、瑶浴文化精髓,培育一批集种植、观光、采摘、拓展、度假、调理等农旅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