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贵州药食两用资源高效创新利用研究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抢抓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优化机遇,依托贵州大学等优强机构联合龙头企业新增建设‘西南特色药食两用资源研发全省重点实验室’,并通过区域创新基金或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加强校企联合,突破我省特色药食两用资源全产业链的基础科学及技术瓶颈问题,加速基于特色药食功能资源的功能食品、特医食品或新药研发”的建议
近年来,省科技厅以支持设立科技重大专项等方式在食药物质产业持续强化科技支撑,支持铁皮石斛等产业化生产,合计支持经费1694万元。通过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黔东南苗侗瑶特色中草药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等3个食药物质领域项目,支持经费610万元。目前,2025年第二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正在组织凝练“毕节市天麻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绥阳山银花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等食药物质领域项目。下一步,持续发挥科技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针对特色药食两用资源全链条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特色药食两用资源产业创新研发。
2025年,省科技厅支持建设贵州省特色杂粮生物育种全省重点实验室,开展薏仁、苦荞等特色杂粮高产和药用成分关键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研究,支持建设贵州省农业微生物全省重点实验室,开展食药用微生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等研究。针对委员提出的“药食两用重点实验室”事宜,目前省科技厅已将药食两用等领域纳入三年统筹布局计划。后续工作将做好服务保障,鼓励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积极申报建设省级实验室。
二、关于“大力支持由贵州大学等省内优强机构牵头申报生物与医药或药学专业博士点,联合省内龙头企业培养面向药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医药科技人才”的建议
一是深入实施《贵州省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推进方案(2025—2030年)》,引导全省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紧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构建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高校相关学科建设为契机,推动学科评估突破、学位授权突破、急需学科突破“三个突破”,确保学科专业调整规划精准性、科学性、适用性、常态化。积极引导和支持贵州大学等高校调整优化药食产业相关学科专业,支持贵州大学牵头申报生物与医药、药学等相关专业博士点,为我省药食产业培养高水平人才。
二是进一步扩大产业导师规模,2025年拟再选聘产业导师200人左右,同时完善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拓展产业导师业务范围,加强对产业导师的管理,深化产业导师与高校的交流合作,促进双方在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动我省药食产业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高效利用黔粤港澳合作机制,大力加强双边或多边教育科技人才及政策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尽快将我省打造成全国“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贯穿“品种繁育—标准栽培—基地建设—功能分析—产品开发—药食康养”全产业的创新体系,助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开展品种培育,省农业农村厅支持科研院所选育认定贵多花1号、贵麻九龙2号等药食同源新品种26个。省农业农村厅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建贵州天麻研究院,安排资金100万元开展天麻全产业链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强化加工能力提升,省农业农村厅实施“黔六味”中药
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安排资金4937万元支持大方、德江、兴仁等地,实施天麻、薏苡仁药食同源产品加工能力提升等。加强宣传推介,省农业农村厅推动“大方天麻”进行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举办天麻品鉴康养在贵州、产业推进大会等活动9场,展示展销产品2000余个,推动药食同源产品端上百姓餐桌,在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安徽亳州举办贵州中药材产销合作交流活动。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部署安排,坚持“稳面积、调结构、增效益”工作总基调,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进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重点发挥贵州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贵州天麻研究院等平台优势,开发药膳、养生保健产品等;实施好“黔六味”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持续培育“贵天麻”大品种,兼顾发展薏苡仁、黄精、铁皮石斛等特色品种;推进“中药材+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我省丰富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中药、苗药、瑶浴文化精髓,培育一批集种植、观光、采摘、拓展、度假、调理等农旅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