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00:00:00 农历:
  • 中国政府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专栏
小个子大魔王--肉褐鳞环柄菇

肉褐鳞环柄菇是我国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死亡人数仅次于剧毒鹅膏,是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大魔王”。去年在我省,就发生过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导致中毒患者死亡事件。

一、形态识别

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俗称“肉褐鳞小伞”、“肉褐小菇”,是蘑菇科环柄菇属中一个剧毒的蘑菇种类。它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多数常见的菌盖与矿泉水的瓶盖大小类似,简要的识别特点:

1、菌盖的颜色多为灰褐色或肉褐色,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直观的感受是菌盖出现类似断痕而呈现出灰白相间的形态,表现出菌盖有“褐色鳞片”,而且菌盖中部略微凸起且色泽上较边缘的深。

2、菌盖背面的菌褶,主要颜色特点是纯白色,比较脆,易碎;菌褶和菌柄并未直接连接,而是两者之间“深凹”,存在一个交界“洼地”。

3、菌柄为白色或与菌盖颜色相似,菌柄底端(靠近土壤)色泽较深,而且表面有灰褐色的鳞片,并不光滑。

二、生长特点

肉褐鳞环柄菇喜好生长在城市的绿化带中,特别是在松柏、杉树林中的草坪上,在香樟树下也会有发现。

贵州省某地城市公园内采集的肉褐鳞环柄菇

三、中毒类型

中毒后可以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1、潜伏期: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后,发病较慢,潜伏期一般在6小时以上。

2、急性胃肠炎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酸碱紊乱、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脱水和低血压,此时肝功能相关指标往往正常。

3、假愈期:该阶段,急性胃肠炎症状消失,患者往往自觉“康复”,但肝功能出现异常,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开始上升。

4、肝脏损害期:假愈期过后,患者重新出现腹痛、带血样腹泻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黄疸,肝肿大,转氨酶急剧上升,肝肾功能恶化,凝血功能被严重扰乱,引起内出血,最后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四、食用误区

肉褐鳞环柄菇有毒,不可食用。外表虽其貌不扬,实际却是一个毒“蘑”王。因其外观与老百姓常见的松蘑、榛蘑、香菇等可食用的蘑菇相似,非专业人员难以辨别,容易误采误食,导致中毒。

左图为可食用香菇,右图为肉褐鳞环柄菇

五、防治要点

一、重点对城市公园、绿化带等地做好监测,若发现该地区有肉褐鳞环柄菇需及时立牌警示,提醒老百姓此类蘑菇不得采食;

二、加强肉褐鳞环柄菇对群众的宣传,识别此菌最大的特征是“小个子,头长草(鳞片),腿长毛(鳞片)”;

三、避免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若食用请保留好样本或者照片。若不慎吃了有毒野生蘑菇,立即就医,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泄等对症治疗;

四、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肉褐鳞环柄菇等该类剧毒蘑菇容易与胃肠炎症状蘑菇混淆,忽略其“假愈期”;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自我感觉已“康复”,而体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期,后果极其严重,做好临床指标监测,不能对于潜伏期小于6小时的蘑菇中毒患者放松警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034 中文域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务 黔ICP备14006722号-9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127号 联系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省政府大院7号楼

联系电话:0851-86870000 管理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 Edge、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如果您使用的是双核浏览器,请切换至极速模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