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的护士黄虹久。刚参加工作时,尽管我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小朋友血肉模糊的伤口,目睹心率和血压的剧烈波动时,我的心理防线还是几近崩塌。书本上的重症护理知识,在这一刻变得如此沉重而真实。

记得第一个夜班,一位惊厥患儿突然全身抽搐、口唇发绀,心电监护仪的尖锐警报声让我手足无措。我攥着吸痰管的手心全是汗水,带教老师沉稳的声音传来:“别急,先稳定呼吸,再观察瞳孔。”但,随后患儿心率突然骤降,急救团队迅速集结。那一刻,我站在原地,茫然无措,内心的自责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我明白了,“儿童重症病房没有童话滤镜,这里响彻着最刺耳的生命倒计时。”我告诉自己:是时候褪去新衣,迎接成长了。
我的成长之路,是在“生命考场”中一次次淬炼羽翼的过程。记得一位气管插管的患儿,在更换固定胶布时突发心搏骤停,我迅速呼叫团队并坚守岗位,精准完成每一次给药。当他睁开那双清澈的眼睛时,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双手托举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心跳,生命是如此坚强!在这里,患儿的病情变化快如风云,每一次吸痰、每一剂用药都关乎生死。为了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我在硅胶模型上反复练习;为了精准解读血气分析报告,我将正常值制成卡片随身携带;为了随时观察生命体征,我将报警界限熟记于心。我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每一班的要完成的事项,每一个要注意的点及踩过的“坑”,它们是我成长的见证。
从一纸文凭到一身担当,从手足无措到独当一面。我将永远保持这份“新”,因为护理事业需要:永远新鲜的求知欲,永远新锐的创造力,和永远新生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