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赛,是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精神科医生。回首在临床一线奋战十九年的这段从医路,酸甜苦辣一一尝过,期间有迷茫、有坚持、有挫折、有成长、但最珍贵的,是始终未变的医者初心。


在我看来,精神科医生不只是开药方、做诊断的医者,更是灵魂的园丁,为干涸的精神土壤浇灌理解的清泉。因此,日常工作中我格外珍视心理咨询室的那扇普通的门,门内,是信任的托付,是心灵坦诚相待的角落;门外,是他们终将回归的烟火人间。这扇门隔开了两个世界,也联结着两端——患者和家属——共同的希望。而我的使命,便是守护门内的真诚,陪伴患者走过最幽暗的隧道,引导他们能坦然推开自己心灵的那扇门,找寻“出口”,当一位强迫症患者第一次触碰“脏”东西而不崩溃;当一位社交恐惧者第一次完整表达自己想法而不局促;当一位抑郁患者在某个普通的清晨对我说:“医生,今天的状态好像更好些!”……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是引导迷茫患者重聚力量、找到心灵出口的实用方法。
十九年的从医路上,随着接触的患者越多,我也渐渐地明白,精神科的诊疗,从来不只是纠正脑内的化学失衡,更是要读懂每个症状背后那个完整的人。为此我学着以“倾听”与“交流”为突破口,记得第一次独自承担心理热线电话接听,深夜静得发慌的值班室里,只有挂钟的滴答声在回荡,电话中,年轻姑娘绝望地诉说着她的遭遇,像只被世界遗忘的纸鸢,电话中的我便成了可以停靠的“心灵树洞”静静守候,直到她终于安稳睡去。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心理热线的开启愿意接住来访者心事,用专业为盾,以温暖为光,引导他们找寻自我,守护着每一段不平凡的成长旅程。


精神科医生的工作,不是给心灵“做手术”,而是俯下身来,与患者一起看着那些黑暗的角落,用陪伴、倾听、理解、交流等方式慢慢引导他们,发现角落里藏着的、尚未熄灭的微光,抚平内心褶皱,找寻心灵出口。让一个人重拾对生活热爱,让一个家庭重归安宁,这就是我作为精神科医生,从医路上最骄傲的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