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贵州省血液中心质量管理科的门,资料柜里泛黄的2008年ISO9001体系认证文件和实验室里一台台检测设备并排摆放,十七年光阴在纸页与实验室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一段关于“安全”的成长故事。
最初,省血液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聚焦在“质量控制”这道关上——紧盯血液质量、环境卫生、设备仪器和试剂材料的检测,像卫士般守住每一袋血液的“出厂底线”,那时总觉得,把好检测关,就是对生命负责。
质量管理科20年来使用的质量体系建立培训材料和初见雏形的C版体系文件
2006年,质量管理体系开始与行业规范深度融合。随着对血液质量管理和血液安全的深入理解,我们渐渐发现,血液质量管理不是严格的质量控制,是从献血者初筛时的细致问询,到采血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是从血液成分制备利用率的提高,到全自动血液制备过程的可追溯;是从血液储存时的温度实时监控,到运输途中的轨迹追踪;是质量体系从采供血全流程的覆盖,到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这一切是全面血液质量管理,是“血管到血管”的信任。
这份信任不仅限于本省,更跨越山海:质量管理科带着自编培训内容,通过带、教、帮,协助多家同行建立血液质量体系。
今年夏天,两名所罗门群岛学员在科室沉浸式学习全流程质控,从储血温度监测到成分血制备,全英文授课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 “同质发展” 的承诺。
两名所罗门群岛学员在科室学习结束后的合影
如今的质量管理,早已不是单一的检测,而是贯穿全流程的守护与分享。这份心路里,既有对每滴血液的敬畏,更有让安全无国界传递的担当——因为生命的希望,本就该跨越山海相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