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的主治医师段永垚。十二年前的那个秋天,我第一次以麻醉医生的身份站在手术室里,监护仪蜂鸣声每一次响起,都让我手心沁出薄汗。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苟和严阵以待的气息,我的绿色手术衣下,心跳声仿佛比监护仪蜂鸣声还要响亮。
如今,十二年的历练已经让我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我能在这一片嘈杂中,分辨出生命最细微的节奏。那只握注射器的手,早已在上万次推注中,学会了如何与生命对话——推注的力度、速度、角度,都刚刚好。
去年冬天,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先生需要做椎管内麻醉。他孩子在签署麻醉同意书时,神情凝重。我安抚他,“别紧张,麻醉时就像被蚊子轻轻叮一下,不碍事。我会陪在老爷子旁边护他安全,放心”。进入手术室后,当针尖轻柔而精准地进入椎管内时,我听见老爷子轻轻舒了一口气。那一刻,我深深感到,这轻而稳的一口气里,是两代人的托付,是他把自己交给了我,而他的家人,也把最珍贵的人托付给了我。这一刻,“麻醉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在我的心中具象化了。
最难忘的是一次剖宫产手术。产妇因子痫前期,进入手术室后,血压飙升到200/110mmHg。我在她耳边轻声说:“别怕,你和宝宝都会平安。”快速全麻后,我紧盯着监护仪。当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划破手术室的紧张气氛时,我看见了监护仪上平稳的心率和血压。那一刻,所有的担忧都烟消云散,整个手术间充满了新生的喜悦。
麻醉工作就是这样严谨又充满惊喜,而那些突发时刻也充满了对技术的考验。
去年夏天,一位患者在手术中突发室颤,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我立即启动急救程序,精准计算用药剂量,两个同事配合默契地进行胸外按压。一秒钟、十秒钟、一分钟、八分钟……用药精确分秒必争,动作精准无误,我们与时间赛跑,势必与死神较量出高下!当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的声音再次响起时,才发现我们的手术衣早已被汗水浸透,但内心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十二年来,我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时刻——百岁老人术后睁开双眼时说的“医生,我手术做完了吗”;三岁小朋友在麻醉苏醒后第一句话是“姐姐,我妈妈呢”?这样只道寻常的对话,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温暖的坐标,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麻醉医生始终站在诊疗的幕后,但我们从未缺席任何一场生命的战役。我们巡视的监护仪,每个数字都在诉说一个生命故事:血压的微微波动,可能是患者对疼痛的无声抗议;血氧饱和度的细微变化,可能是肺腑在轻声呼唤……
我们是生命的倾听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而患者的信任、家属的感激、团队的默契,都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每当深夜走出手术室,抬头望见星光时,我知道,又有一天平安过去。
明天,我还将站在这里,用精准与温度,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希望。因为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无影灯下的手术台,更是每一个普通人最平凡,也最珍贵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