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口腔医院,有一支23人的白衣队伍,他们是守护千万人口腔健康的“微笑卫士”——贵阳市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口腔科普基地)。从诊室里的耐心问诊,到田间地头的健康宣讲;从为孤残儿童细心治疗,到为山区学子普及护牙知识,他们的足迹踏遍黔中大地,用专业与温情筑起口腔健康的坚实屏障。
他们曾夜以继日完成贵州首次成体系口腔健康调查,填补省内空白;他们深入氟斑牙高发地区,用科研成果为患者带来希望;他们走进民族村寨,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孩子们听得懂的生动课堂。30余年风雨无阻,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也因此荣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回望初心:跋山涉水,填补空白
“医生不仅是治病,更要防病。”这是团队对“以患者为中心”最朴素的理解。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医者仁心,是让群众“少得病、晚得病、尽量不得大病”。
而为了让群众对口腔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尽量把潜在疾病扼杀在初期,团队做得最多的就是口腔流行病的调查和科普。
“最累也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就是在边远地区开展调查。”戴泰鸣回忆道。贵州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队员们常常背着沉重的设备徒步进村。有一次,车辆在崎岖的山路上险些坠崖,危险过后,队员们继续前往:“一般来说,越偏远的地方,群众的口腔保健知识和口腔健康素养就越薄弱,越是需要进行流调和科普。”
这样的调查和科普工作,口腔预防科坚持了30年。这份坚持,源于一个朴素的初心:填补贵州口腔健康数据的空白。团队参与了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完成了贵州省首次成体系调查。从八九十年代的零散数据,到如今的系统化成果,他们用30余年的坚守,为贵州口腔健康事业奠定了基石。
“支撑我们的,是希望群众口腔健康水平哪怕提高一点点。”戴泰鸣说。这份信念,让他们扎根基层。在开阳县民族学校,团队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口腔卫生条件差的问题,设计了一套“课程+活动+科普园地”的模式,最终荣获2022年获得了世界牙科联盟(FDI)颁发的“最佳活动单位奖”(Best Campaign by a Dental Practice or Clinic Award)。
对于孤残儿童和少数民族学生,团队更是倾注了加倍的人文关怀。他们提前联系福利院和学校,携带便携设备上门服务;为需要系统治疗的孩子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对接。“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并不矛盾,都是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戴泰鸣说。
氟斑牙防治:把论文写在贵州的大地上"
氟斑牙曾是困扰贵州百姓的口腔"顽疾"。由于地质环境中氟含量较高,许多山区群众长期使用高氟燃煤烘烤粮食,导致牙齿发黄、缺损,甚至影响咀嚼功能。面对这一公共卫生难题,团队没有止步于临床治疗,而是深入实验室开展氟中毒动物模型研究。在老领导陈黎明院长的带领下,他们通过分析氟斑牙的发病机制、组织学特点和显微结构,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这项研究不仅获得国家基金支持,更让团队找到了破解氟斑牙难题的"钥匙"。
研究成果很快转化为惠民技术。针对重度氟斑牙患者,团队推广嵌体修复技术,恢复牙齿功能;对轻度氟斑牙,则采用渗透树脂美学修复,让笑容重焕光彩。这些技术通过基层专科联盟迅速推广,惠及成千上万患者。"现在贵州青少年几乎已无严重氟斑牙,中老年患者的存量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戴泰鸣说。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这项科研攻关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的承诺。
未来愿景:新媒体助力,让口腔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团队正积极探索更高效的科普传播方式。他们正逐步尝试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图文科普,在抖音、快手制作短视频,在B站推出系列动画,通过多元形式覆盖不同年龄段人群。"要让知识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进千家万户。"戴泰鸣这样形容他们的愿景。
内容创作将兼顾专业性与趣味性。团队计划推出"刷牙方法演示""专家访谈""案例故事"等栏目,甚至尝试健康用品评测等创新形式。同时,他们将利用医院直播平台定期开展在线答疑,构建口腔健康社群生态。"核心目标是推动贵州全民口腔健康知-信-行不断提升。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牙齿,更是群众的自信微笑。”戴泰鸣强调。从山村教室到手机屏幕,这支团队正在用新时代的方式,继续守护群众的微笑。
延伸阅读:口腔健康小课堂
乳牙坏了要治吗?
乳牙龋坏会影响恒牙发育,甚至导致面部骨骼畸形。家长需及时带孩子治疗,别让“等换牙就好”的误区害了孩子。
如何在家营造口腔健康环境?
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刷牙,用计时器确保时长。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扮演“小牙医”,提高兴趣。
设立家庭“口腔健康角”,用贴纸记录刷牙情况,培养习惯。
氟斑牙如何防治?
贵州氟斑牙问题已得到有效控制。中老年人可通过嵌体修复或渗透树脂美容技术改善外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