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有一位贵州省人民医院派来帮扶的特殊医学人才,他不同于以往医院派来的帮扶专家主要为当地百姓看病提高当地医生的诊疗能力,而是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中兼具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创新型帮扶干部。他就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医疗“组团式”帮扶医疗队队长、望谟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骥。
张骥一年多的帮扶工作,不仅是一个医者的仁心仁术,公卫专家的医防融合、平疫结合,更是组团式帮扶举措在贵州大地的缩影。
初到望谟 谋定后动拟规划
2024年5月,张骥主动请缨,接棒中组部医疗“组团式”帮扶任务,扎根望谟县。初到这里,他第一件事就是走访。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几乎是一周工作六天的频率,走遍了医院每一个角落,也走遍了望谟的每一个乡镇卫生院,卫生室,了解下来的情况,让他更感肩头重任:急诊急救胸痛、卒中中心未建成意味着望谟县老百姓遇到心脑血管急症足以致命,县域就诊率不足70%。“老乡们翻山越岭两三百公里去省城看病,那份无助刺痛了我。”张骥深入乡镇、村寨,与老乡同坐一条板凳倾听疾苦。帮扶不是施舍,而是用专业点燃希望——让百姓在家门口“看得好病”,从此这成为他希望在这里做到的的帮扶使命。
“改变必须从机制的根上开始。”张骥没有止步于常规技术帮扶。2024年5月接任后,他深入村寨倾听民声,谋定而后动,牵头制定了《望谟县人民医院2025-2030年发展规划》,以项目管理推进“大病不出县”目标。同时,针对不发达县城医院管理能力方面的薄弱,他果断推行院长直管的“八大联合推进机制”,覆盖人才绩效、智慧医院等领域,通过扁平化管理压实责任,打破层级壁垒,压缩决策链条,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在这一系列破局之举的推动下,短短一年多时间,望谟县人民医院 急诊急救“五大中心”验收建成;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达标;急危重症基本实现“一站式”救治。
医德医风:“五心服务”,从一句问诊开始
“你过来看看这个接诊三步法:一,听患者讲,至少三分钟,别急着打断;二,复述关键点,‘您刚才说头痛三天,对吗?’;三,清晰说明打算怎么治。”张骥在门诊大厅,指着护士站墙上新贴的“五星服务”细则(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贴心),对参加培训的医生仔细说明“耐心”如何落地。改变,要从最细微处萌芽。只有把基准线落地做扎实了,才能谈更远大的目标。
2025年,张骥牵头制定《望谟县人民医院创建“五心级医院”实施方案》,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贴心”为核心,打造医德医风标杆。他成立专项小组,将“五心”标准纳入绩效考核,党员带头深入社区义诊50余次,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患者满意度从85%飙升至96%。
廉洁自律是底线。张骥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规范和优化药品耗材采购流程封堵内控缺陷和漏洞,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除了通过提升医德医风提升患者满意度外,张骥通过建立“为职工办实事”和“院领导接待日”搭建了与职工的桥梁,提升了职工的满意度和积极性。“医德不是空谈,它体现在每一张处方、每一次服务中。”张骥强调加强医德医风体系建设,是筑牢医院防腐拒变的基本帮扶成效。
医者仁心:从“救命救急”到治身也要治心
“我深知‘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张骥将健康科普视为帮扶的关键一环。他结合多年临床和公卫经验,聚焦“三位一体”知识点:急救黄金时间、慢病全周期管理、心理健康干预。
在望谟县,他推动建成覆盖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中心”的急诊急救体系,实现“黄金5分钟”响应。“他带队制作双语(汉语、布依语)急救手册,在乡村普及心肺复苏术。2024年,医院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提升25%。针对高发慢病,张骥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新院区健康管理中心整合家庭医生签约和慢病随访,全年服务1.95万人次,覆盖率达92%。他倡导“早筛早干预”理念,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筛查,推广“预住院”模式缩短等待时间40%。他还利用5G智慧平台实现县乡村数据互联,让健康管理“一个不落”。
心理健康是另一焦点。小县城和山区居民抑郁焦虑不是没有,之前,望谟县医院的心理门诊,不定期开诊,一个月可能才诊一两天,就算有心看病的群众,也没有地方好好看,有这方面需求的群众只有去市级医院看。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骥决定在医院推动设立心理门诊。在班子讨论时,也有人提出,心理门诊“可能人很少,也要考虑医院的运营情况。”张骥耐心与大家沟通:“大家说医者父母心这句话,不同场合说得很多,这句话其实就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诠释一个为医者的初心,就是对病人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的用心。对自己家人,我们是不是希望他不光身体健康,也希望他心理健康吧?咱们县城和乡镇的群众,并不是没有心理健康问题,而是以前在咱们小地方能得到的治疗资源不够。我能理解大家的顾虑,但咱们服务群众,不光要考虑经营,还要兼顾情怀和责任。”做通了班子成员的工作,张骥又调动了当时县医院唯一一个有相关资质的医生的积极性,从有规律的一周一次门诊到一周三次门诊,就这样把望谟县医院的心理门诊开了起来。而且,县医院开展的义诊中,张骥都会尽量把心理咨询加入进去。这一科普实践,将基层群众健康从“救命”延伸到“身心健康”,更是体现了作为医防管复合人才在基层帮扶中的全面性。
帮扶要以“倾囊授渔”的方式给他们打下“造血”的根基
张骥的帮扶实践,是国家医防管复合型战略在基层的鲜活样本。他积极推广省卫健委“授渔计划”和省人民医院“倾囊计划”,针对薄弱科室“一对一”制定提升方案,推动“输血+造血”双轨并行。
技术断层,是望谟县医院一直以来的深层痛点。张骥果断开出新方:“团队进修”。
介入技术是县医院的空白。他联系贵州省人民医院,派出去省医学习的不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医生、麻醉师、护士、技师,整队出发。在省医导管室,他们一起摸设备、练配合、抠流程。“就像把省医那棵‘技术树’,连根带土挖一块,小心地移植到望谟。”高压氧舱、规范心理门诊等项目,都是如此“整建制”落地。“就像我之前说的,总是靠人才‘输血’来提升是肯定不够的,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要本土人才‘造血’。”
另外,这一年多中,望谟县人民医院招聘了37名专业人才,选派96人次赴省医研修;建立“传帮带”机制,27名本土骨干“师徒结对”。
面对帮扶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帮扶工作中存在“经验随人走”的痛点,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代顺的大力支持下,张骥起草了《贵州省人民医院外派帮扶干部实操手册》,他在深夜的灯光下,把一年的探索、踩过的坑、摸索出的路,一笔笔写进这本“口袋书”样的小册子,他希望这能成为有效破解“专家走技术凉”的钥匙,也能做后来帮扶团队的“导航仪”。张骥希望通过标准化帮扶用“久久为功”的坚守,诠释帮扶的真谛——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小而美”的期许 是对医院未来的切实规划
帮扶时间有限,张骥的目光却投向远方。有人问他帮扶期满后的愿望。张骥站在新落成的医院小广场上,阳光透过新栽的树苗洒下光斑:“希望这里真能绿树成荫。病人能安心在树荫下歇口气,护士推着轮椅送他们回病房时,脸上有笑。作为服务只有30来万人的县级医院,我们不求多大,但求成为一家有温度的、小而美的医院。”
张骥以医疗“组团式”帮扶干部的担当,架起了城乡医疗均衡发展的桥梁。他的日常,是贵州省“组团式”帮扶医疗队的缩影,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一支懂临床、善管理、能防控的复合型队伍,正是乡村振兴的健康脊梁。
张医生的科普小提醒:
慢病要管牢,心病别硬扛
——您的健康防线需要"双保险"
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就像无声的"影子杀手",伤血管、损脏器,但“管好它们,能多活20年!”
慢病防控三件事
1. 早筛早干预:40岁以上每年测血压血糖,超过140/90mmHg、空腹血糖>6.1mmol/L立即就医
2. 签约家庭医生:慢病患者通过家医定期随访,血压,血糖控制达标率较好
3. 用好智慧工具:手机记录用药/饮食,实时预警异常
心理健康三信号
当您持续出现这些症状,别羞于求助:
☆失眠早醒超过2周
☆对喜爱的事提不起劲
☆胸闷心悸查不出病因
——这可能是“心理感冒”!需要帮助时记得拨打全国免费心理援助电话12356。
记住健康口诀:
慢病管理不能停,家医签约保安宁
心有郁结别沉默,聊聊就能见晴空
医防融合的实践证明:治"已病"更需防"未病",管好身体指标、关注情绪波动,才是真正的健康守门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