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赴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今后,我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精进医术,更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守护人民健康。”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林洁如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07年,林洁如大学毕业后来到省医工作,经过四年的大内科轮转,她最终选择留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情重、变化快、病程长的病人很常见,医生大部分时间都要留守在病房,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林洁如的办公室就在病房旁边,她每天要在办公室和病房之间来回走动,站在病床前调试仪器、查看呼吸机、观察参数变化,将病人的情况详细地记录在病历中,这些都是她的日常工作内容。
“只要在办公室,我的耳朵随时留意着病房的声音,只要听到护士或病人喊‘医生’,我就会立刻冲过去,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林洁如感慨道。
作为一名医生,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危重病人,“决不轻言放弃”是林洁如从医以来的准则。
一次,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危重患者,患者因慢阻肺合并严重感染、肺功能差,在重症监护室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当时家属已在犹豫是否放弃治疗。然而林洁如却丝毫没有放弃,她反复研究病历,主动找患者家属沟通,劝说他们再坚持治疗看看。
“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医生绝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患者。”林洁如的坚持没有被辜负,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转危为安,从依靠呼吸机维持到成功脱机,再到可以自主进食,最终下地正常活动。
林洁如说:“无论救治过程有多少压力和疲惫,看到病人康复的那一刻,感觉这一切都值了”。
在林洁如看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很多病人都是慢性病,治疗过程长,医生和病人之间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有时候更需要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耐心陪伴病人,给予他们鼓励和勇气,充当他们的倾诉对象,缓解他们对自身病情的紧张感,坚持“细水长流”的治疗,更利于康复。
从医15年,谈到呼吸行业的变化,林洁如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呼吸疾病的诊疗越来越规范,诊疗水平也大大提升了。她说:“越来越多呼吸慢病患者选择在当地就近看病就医,这都是我省近年来不断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夯实基层医疗服务网的体现。”
2019年7月,林洁如被派到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医疗帮扶工作。
到了威宁,林洁如发现当地的呼吸病治疗比较滞后,很多呼吸科常见的诊疗技术都不能开展,导致很多患者不得不到外地求医。面对这样的现状,林洁如认为要提高当地的呼吸疾病诊疗能力,当务之急是要“修好内功”,提升“造血能力”。
于是,林洁如便带领当地呼吸科医生学习呼吸疾病规范救治指南,开展肺功能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以及支气管镜检查。同时,她还积极参与科室管理和教学工作中,鼓励医护人员到省内外综合性大医院进修学习,帮助当地医院全面提升呼吸疾病的救治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当时大家都很陌生的病毒,当时还在威宁开展医疗帮扶的林洁如主动递交了“请战书”,作为贵州省援鄂医疗队首批队员紧急驰援鄂州。在鄂州的50多个日夜,她每天都要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及护目镜连续工作6个多小时,期间不吃不喝,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不仅如此,她还要负责疏解病人紧张焦虑的情绪,担负起病人家属的责任,帮助他们翻身、喂饭、梳头,搀扶病人去厕所。
“面对当时的情景,我们医护人员不仅仅是医护人员,更是许多病人的子女、朋友、兄弟姐妹,我们像家人一般相互鼓励、一起战胜未知的病魔。”林洁如感慨道,“这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作为医者,我很荣幸和我的战友们病人们一起赢得了胜利。”
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林洁如从业以来一直踏踏实实工作,一心扑在病人身上,有点业余时间,她就一头扎进专业书籍里学习。“当一名好医生很不容易,不仅需要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沉得住气、耐得寂寞,毫不懈怠地学习”。她总说,“从事医生这个职业,遇到困难,就要自己说服自己,再努力看看,兴许这个台阶就迈过去了。”靠着这样的信念,林洁如一步步成长起来。
从医至今,林洁如获得了不少荣誉,她坦言,每次都很忐忑,“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却得到了这么多认可和奖励,感谢党组织的培养,今后我将继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立足本职,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推进新时代健康贵州建设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