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12月20日下午,冬日暖阳下的贵阳市花溪区中医院新院区人来人往。
“这里的环境好,医生水平又高,我们看病来这里,调养也来这里。”洪女士谈起到花溪区中医院新院区的就医体验,在笑容绽放中竖起了大拇指。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认可中医,但以前医院太拥挤,住院体验感不够好。
洪女士就医感受的改变,成为花溪区中医院提质扩能后百姓就医体验感不断提升的生动注脚。
“2021年必将载入花溪区中医院发展史册的里程碑。”花溪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兴翠说,在省、市、区的关心支持下,花溪区中医院主动谋变、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提升了综合服务能力。
成立于1989年的花溪区中医院,是全区唯一一家公立中医医疗机构。
提质扩能前,老院区占地面积3097.5平方米,建筑面积4580平方米,其中1170平方米为板房,核定编制床位170张,实际开放床位205张。
“老百姓看病排队经常排到大街上,狭窄的医院过道里还经常加床,住院环境不好,患者对此颇有微词。”花溪区中医院院长叶凌谈起医院的过往显得很无奈。
为有效解决业务用房不足问题、突破医院发展瓶颈,花溪区中医院多措并举,实施门诊综合楼装修改造项目,并于2021年8月11日正式启用。此举拓展业务用房5000余平方米,增设床位100余张。目前,该院新老院区业务用房面积已近1万平方米,开放床位300余张。
走进花溪区中医院新门诊综合楼,“药王”孙思邈的铜像矗立其中。在古色古香的中医药房、层次鲜明的中药材标本衬托下,医院的中医药文化显得尤为浓郁。
“新门诊综合楼的投入使用,不仅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满足人民看病就医需求,同时也对解决安全隐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花溪区中医院副院长王斌说。
新装修改造的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共5层,其中门诊科室包含内科、名老中医、颈肩腰腿痛、小儿推拿等;住院病房有针灸一科、内二科、儿科共三个科室,并有医技辅助检查科室及常规服务性科室等。
“原有的中药房面积仅二十多平方米,各种检查都不达标。现在我们扩大了中药房面积,新增了中药标本展示区及名贵中药材展示柜,让患者直观地了解中药材。”据叶凌介绍,新门诊大楼还增加了人工煎药室,用传统古法煎药,疗效更好。
同时,医院以门诊综合楼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一方面,规范门诊部设置,将医院现有门诊科室合理规划、统一布局,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设置名老中医门诊、李斌劳模创新工作室、内科门诊、小儿推拿门诊、妇科门诊、产科门诊。
另一方面,该院新增口腔科、皮肤科两个基础学科,强化生化实验室建设,购置了生化免疫流水线、口腔CBCT等设备。此外,通过建设门诊综合楼,将内一科(内分泌消化)及针灸康复科2个病区单独设立,并开设儿科住院病房,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医院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医疗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为患者康复的工作中去。”在医院工作了23年的中医名家陆书琼感慨道。如今擅治疑难杂症的她,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中医名家门诊,还通过医院与贵州中医药大学共建了博士工作室。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她形容自己坐诊时“就像根针定在那儿”,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中医的发展,有了躯壳更得有灵魂。”叶凌坦诚,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文化不能丢,对那些有秘方、验方的民间中医人士得挖掘、抢救。对此,花溪区中医院准备成立“中医药文化传承研修院”,从拜师学医、挖掘民间秘方验方等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好消息不断传来。12月9日,经过专家组评审,省中医药管理局通过了花溪区中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评审。
“通过二甲评审,标志着花溪区中医院在努力提升自身实力、提质扩能的征程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花溪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贡献,为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黄兴翠表示,花溪区中医院将以二甲创建评审为契机,努力加强医院建设,持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把医院打造成政府放心、社会满意、病人信赖、员工自豪的和谐医院,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