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风采
村医石世琼:当好村民健康 “守护人”

凌晨一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村医石世琼洗漱完毕刚躺下,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是村里的独居老人吴兆仙打来的,她的老毛病又复发了。

  这时屋外正下着暴雨,丈夫劝她等雨小些再去,石世琼没有多想,背起药箱冒着暴雨赶到吴兆仙家,通宵的精心治疗和陪护后,吴兆仙老人转危为安。

  半夜出诊,对榕江县古州镇料里村村医石世琼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第一次见到石世琼时,天空下着雨,她刚从村民家里走访回来,她的药箱和白大褂还沾了一些泥,来不及擦拭。

  我们约在村卫生室见面,这是只有她一个医生的卫生室。她并不健谈,皮肤有些黝黑,只是问一句答一句,偶尔会若有所疑地笑。

  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竟然在料里村一呆就是24个年头。

  从22岁到46岁,她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她所执着的事业——村医。

  1996年7月,石世琼毕业于榕江县卫生技术学校,原本家住寨蒿镇寿洞村的她,经人推荐,便到了当时的料里乡卫生所,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那时的卫生所是木板围起来的一间破漏木房,没有药柜,药都是摆在桌子上,路面没有硬化,一下雨踩得到处是泥巴。虽然通了电,但电压很不稳定,常常断电。”石世琼回忆道。

  九十年代的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那时,料里村千余人和周边小村落几百人,没有一名乡村医生,村民求医问药十分不便,石世琼的到来,如同一颗救星。

  料里村现下辖8个小组,有367户1592人。24年时间里,石世琼为村民送医上门,足迹走遍了每一组、每一户。她粗略计算,“接诊应该有5万余人次,出诊1万余人次,出诊行程不少于十万里。”

  一千余人的村寨,谁的身体健康,谁患有慢性疾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石世琼心里一清二楚。

  “料里村常住居民1952名均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辖区内130多名65岁以上老人、120例高血压病人、25名糖尿病人、5名重症精神病人都已建立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对于慢病患者,每个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上门随访。”石世琼告诉记者。

  作为家庭签约医生,石世琼特别关注慢病患者、老年人、孕产妇、0-6周岁儿童的状况,不仅定期免费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做体检,还开设健康、防病知识“大讲堂”,耐心为村民讲解健康知识和惠民政策。

  72岁高龄的贫困户张庭波是一位纳入大病管理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常年离不开透析治疗。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妻子种菜售卖得来。为了帮助他更好地了解病情,石世琼长期辗转于张庭波家,帮助监测他的体征。老人常说:“有石医生定期为我检查,我们全家都很踏实很放心!”

  “我们都把石医生当亲人!”料里村水西组患者杨秀东的妻子告诉记者,石世琼每次都是按照约定时间来到她家对患有血友病的丈夫进行随访,“有一次我丈夫出血不止,是石医生及时处理救治,病情才得以缓解。”

  杨秀东由于常年病痛手脚弯曲,行动不便,石世琼也成了他家里的常客,为他们带去医疗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心。

  常年穿梭于村里的家家户户,一个药箱,一辈子守护,石世琼打趣自己道:“我是把自己嫁给料里村了!”

  医者仁心,坚守不易!石世琼坦言:“丈夫是小学教师,孩子主要由我照看,有几次病人来电,我背着小孩步行10多公里去给村民看病,来回衣服都湿透了。”

  2006年1月,石世琼荣获贵州省“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如今,料里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建的60多平米的现代卫生室设有留观室、药房和接诊室,服务群众的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石世琼说:“作为村医,就是要守护村民的健康,一个也不能落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