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00:00:00 农历:
  • 中国政府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内动态
上儿贵州医院“组团式”帮扶助力赫章县人民医院蝶变升级

从危重患儿救治到三级医院创建,从技术空白填补到本土人才培养,赫章县人民医院的蜕变见证了“组团式”医疗帮扶的显著成效。过去一年来,赫章县人民医院依托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以下简称“上儿贵州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使命:下沉优质医疗资源

2022年,贵州省人民医院与赫章县人民医院确立帮扶协作关系,派出帮扶团队到赫章开展医疗帮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揭牌开诊后,接过帮扶接力棒,于2024-2025年派出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新生儿科、儿童骨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奔赴赫章县,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

赫章县地处乌蒙山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患者外出就医率较高。当地群众最迫切的期盼就是能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初到赫章,我们就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上儿贵州医院儿童急诊科主任姜军表示,要将“组团式”医疗帮扶的成效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能享受的健康服务,这既是目标任务,也是行动的方向。作为帮扶团队领队,姜军担任了赫章县人民医院院长,既是管理人员,又是临床专家。

为此,姜军带领帮扶团队深入全院开展调研,详细了解各科室运转情况。“我们医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既然大家来到了赫章,就要齐心协力、抓住机遇,把优质医疗资源根植赫章,让更多当地群众能够就近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姜军的话道出了帮扶团队的共同心声。

帮扶团队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结合赫章县人民医院实际需求,制定“一院一方案”,紧盯“强二甲、争三级”建设等目标任务。在重点专科、人才培养、医疗服务能力、医院管理等方面,通过技术帮带、人才帮育、学科帮建,开展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注入强劲动力,有力推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和管理革新。

2024年,按照规划,赫章县人民医院的首要任务是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帮扶团队主动融入医院建设,与全院职工一同努力,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补短板、强弱项,整合支援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健全规章制度,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从单纯技术帮扶向医院管理帮扶深化,从制度层面推动医院向“创三级”目标迈进。

帮扶团队还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合并相关科室,提升学科建设竞争力,新建康复医学科,为县域群众带来新的健康保障与服务体验。

近日,喜讯传来,赫章县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为三级综合医院。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标志着该院在医疗技术、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更意味着赫章县及周边区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优质、高效的三级综合医疗服务。

填补:技术空白得到有效弥补

“徐医生,我们这里有一名重症感染早产儿,请您快来看看。”2024年4月,胎龄仅34+5周的星星提前出生,生命体征微弱。接到消息后,帮扶团队队员重症医学科徐树红迅速赶到新生儿科参与救治。患儿心率不断波动,常规检查难以迅速判断病因,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

关键时刻,徐树红当机立断,指导救治团队首次使用医院新引进的床旁超声设备,对患儿的肺脏、心脏功能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病情,为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最终成功救治了这名患儿。这也是该院首例成功救治的重症早产儿。

此次床旁超声技术的应用仅仅只是开始。帮扶团队队员新生儿科袁小凤也将床旁超声技术应用于新生儿肺脏超声,并协助科室成功申报毕节市市级新技术项目。

为了更好地推广该技术,帮扶团队将此类实战经验凝练成一套系统方法——《床旁重症超声在儿童重症监护中对心肺功能评估的应用》。该成果不仅被纳入赫章县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因其“无创、可视、可重复”的优势,可在基层医院快速普及。通过规范化培训,更多医生将掌握这项可视化“临床思维”,执行标准流程,提升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技术革新持续涌现。针对当地技术空白,帮扶团队勇挑重担,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多项新技术,成功通过9项市级新技术、新项目认定,不断填补县域医疗技术空白。帮扶期间,团队积极推动本地医务人员申报市级科研课题,一幅以技术和科研赋能基层、更好服务百姓健康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临床重点专科是提升诊疗水平、服务百姓健康的重要抓手。帮扶团队按需施策,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制定重点专科建设方案、完善工作制度、规范诊疗流程,全方位带动当地重点专科建设。2024年,赫章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立项建设,泌尿外科和儿科获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立项建设。

与此同时,在帮扶团队的助力下,赫章县人民医院集中力量建设“急诊急救”五大中心。2024年10月,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并挂牌,卒中中心通过验收待挂牌,创伤中心建设完成并通过省级预评估待验收,这也标志着该院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帮助赫章县人民医院由弱到强,补齐技术短板,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许多疑难病症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治疗。

“原本以为要去省城医院才能治好病,没想到在县医院就治好了。”家住赫章县的严老伯因糖尿病足感染入院,经内分泌科医生及时治疗避免了截肢,这让他十分激动。“家门口的医生护士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在生活上处处照顾,真是太感谢了。”

传承: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帮扶不能只是‘输血’,更要帮助‘造血’,帮扶团队深知人才培养是医疗帮扶的关键。

帮扶团队队员儿童骨科彭岗在帮扶期间,着力推动当地骨科人才队伍建设,他从询问病史、查体、病情分析、开具辅助检查单,到术前讨论、制定手术方案、手术示教等均作示范指导;同时积极为当地医生争取各项培训、进修机会,重点培养年资高的住院医师,让其能尽早具备主治医师专业能力,促使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更加合理,迅速为当地培养一支水平过硬的骨科队伍。

2024年,毕节市“骨干培育工程”姜军工作室在赫章县人民医院成立,首批13名学员中就有2名赫章县人民医院的儿科医生,工作室也成为当地扩大人才基数、提升人才质量、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平台。姜军还牵头通过青囊计划为医院培训骨干6名,通过精准派驻“管理+技术”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的“师带徒”个性化培育本土学员18名;牵头举办“名师大讲堂平台”培训县域及院内医务人员,获批2025年贵州省第一批继续医学教育I类学分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儿科医疗队。

帮扶期间,袁小凤主动参与毕节市人才团队建设工作,协助申报赫章县人民医院儿科卓越创新人才团队;与新生儿科5名骨干医师建立师带徒关系,毫无保留教授新技术新理念,提升团队在早产儿管理、重症监护等领域的专业能力。

徐树红带领科室医生每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并与4名儿科医生建立师带徒关系,通过手把手教学,将先进技术倾囊相授。包括床旁重症超声技术、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术、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术、小婴儿胫骨骨髓穿刺术等关键技术,这些都是儿科危重症救治中的重要技术。

更让学员们受益匪浅的是每月参加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医联体病例讨论。通过远程系统,赫章的医生也能够与上海专家实时交流,学习最前沿的诊疗理念。

经过帮扶团队带教和实践,这些骨干医师已经能够独立开展多项新技术。最让帮扶团队欣慰的是,这些技术和方法通过骨干医师的带教,将有更多医生熟练掌握,惠及更多当地患儿。

“过去遇到危重症患儿,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转院。”赫章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刘敏说,“在帮扶专家的带教下,大家对危重症识别和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为科室培养了业务骨干,现在开展临床救治,我们有了扎实的底气。”

此外,帮扶团队还积极对接,一方面选派本地医生到上儿贵州医院进修学习;另一方面积极邀请上儿贵州医院多学科专家来院指导,开展学术讲座、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等,让优质医疗资源流动起来,形成“引进一名专家、带强一个学科”的良性循环,持续强化当地医院“造血”功能。

从“输血”到“造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帮扶团队用实实在在努力和付出,为赫章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持续守护乌蒙山区群众的健康福祉。

赫章县人民医院的成功蜕变,是“组团式”医疗帮扶模式的生动实践。从技术空白到多项新技术落地,从二甲医院到三级医院跨越,系列变化展现了医疗帮扶的显著成果,当地老百姓就医体验正悄然“焕新”。正如有十余年糖尿病史的王勇所说:“以前在县医院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要等三天才出结果,现在当天就能拿到报告,真是方便太多了。”

如今,徐树红、彭岗已回到上儿贵州医院工作,但他们仍然心系赫章,继续支持当地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而姜军、袁小凤仍在赫章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大家的持续努力不仅让赫章县人民医院成功晋级,更重要的是让当地群众就近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健康保障更便捷、更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034 中文域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务 黔ICP备14006722号-9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127号 联系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省政府大院7号楼

联系电话:0851-86870000 管理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 Edge、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如果您使用的是双核浏览器,请切换至极速模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