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00:00:00 农历:
  • 中国政府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内动态
遵义医改提速 护航百姓健康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多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坚持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基本实现“小病不出镇村、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病市内解决”的目标。

建强基础队伍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重中之重。

走进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高精设备应备尽备,温馨关怀于患者就诊的细节间展现。作为西南地区首家围绕乳腺和甲状腺疾病组建的“一站式”多学科诊疗服务平台,中心的多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这一成果正是该院紧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取得的斐然成绩。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内生动力增强发展动能事关医改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牵住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提升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遵义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锚定改革目标,遵义市着力在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市县两级政府均明确一位政府领导同时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卫健、医保、药品监管部门主要领导共同参与的“三医联动”改革会商联动机制,研究解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堵点问题。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桃溪院区

为让各家医院轻装上阵,遵义市将公立医院“六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解除医院发展后顾之忧,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4%。此外,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市级医院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和水平。目前,遵义市省级以上重点专科达到171个,全市公立医院疑难杂症的诊疗能力进一步提高。医院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队伍的支撑。为此,遵义市强力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建立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数管理、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管理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与此同时,着力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纳入市委改革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统筹推进,强化考核监管,督促公立医院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一系列改革激活了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一池春水,各医疗机构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寻新谋变。

边探索边发展,遵义市也由全国第一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发展为全国第二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实现了从“试点”到“示范”的华丽嬗变。

医疗资源下沉  推进实现分级诊疗

今年1月,家住习水县同民镇茶丫村的杨大伯因肠梗阻生命垂危,危急时刻,习水县中医院土城分院及时为患者实施手术,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以往这种手术只能去习水县城做,车费、护理费这些算起来估计就要两三千块钱,习水县中医院土城分院的医生手术做得非常好,报销下来花了五六百块钱,省钱省力医术还高,真是太好了。”患者家属说。

患者就近少花钱看好病,得益于乡镇医院诊疗水平的提升。2020年,土城镇卫生院与习水县中医院结成医共体合作单位,3年间,习水县中医院土城分院的门诊量从每年3万人次提升到了超过5万人次,住院病人从每年3000多人次增加到了8000多人次,收住院诊治的常见病有135种,服务范围辐射周边6个乡镇近10万人。

习水县中医医院土城分院购置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

遵义市山区丘陵占比大,平坝少,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难度很大。为了满足山区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遵义市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载体,依托市、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三大平台,健全医共体内行政、人员、财务、业务、药械、绩效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取到更加公平、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以基层为重点,该市着力构建“市优、县强、乡活、村稳”的卫生服务体系。在城区,以市级医院为引领,组建了3个城市医疗集团,带动区级和乡镇(街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和水平提升。在县域,由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依托服务能力较强的乡镇卫生院建设5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结合人口聚集程度,在较大的村规划建设100个乡镇卫生院分院,让群众不出村、少跑路,就可就近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在乡村,完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全面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

与此同时,遵义市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建设、智慧医疗健康建设等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提升服务质效,实现源头活水源远流长。

搭乘医改东风,凤冈县天桥镇卫生院在完善软硬件配套的同时,积极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整合中医和西医优势资源,打造特色疼痛科室,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深受患者信赖。疼痛门诊2024年6月开诊以来,成功治愈患者200余例。

据统计,2023年,全市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下沉达到了1221人次,基层门诊量占比达到了57.4%,区域内住院量占比达到了93.08%。

深化“三医联动” 群众看病就医享红利

在遵义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表的身影并不鲜见。

“各种检查项目费用、护理费、药费一目了然,到医院看病也能心中有数啦。”刚刚从遵医附院出院的黄阿姨望着手中的费用明细清单如是说。

医疗服务价格公开透明是遵义市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遵义市强化党委政府对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的统一领导,切实增强“三医联动”改革的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以降药价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和医疗价格、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人事薪酬、绩效考核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继续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自2021年建立“三医联动”改革联席会议机制以来,通过“三医联动”改革联席会议,剖析困难问题、凝聚改革共识,在推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深化DIP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医共体总额付费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

绥阳县中医医院出入院办理窗口

当前,遵义市积极学习推广“三明”经验,常态化落实国家药品集采结余资金使用规定,五批次集采累计节约医保资金1.2亿元,指导医疗机构将医保结余留用奖励资金作为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人员薪酬激励。

对于集采节约资金腾出的空间,遵义已遴选200余项拟调价医疗服务项目,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开展成本调查核算和调价分析研究。并将电化学发光法、交叉配血等项目纳入专项调整范围。

与此同时,稳妥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强化会商联动,积极推动DIP支付系数调整完善,缩小各级医疗机构间支付系数差距,县级公立医院支付系数从0.77调增到0.9201,乡镇卫生院从0.34调增到0.7057;扩大基层病种范围,病种从37种增加到88种。

此外,该市建设了遵义市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推动县乡村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远程诊疗,农村患者在村卫生室就可以享受到县级医院的诊疗服务,患者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据遵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遵义市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从49.38%提升到57.43%,区域内就诊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034 中文域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务 黔ICP备14006722号-9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127号 联系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省政府大院7号楼

联系电话:0851-86870000 管理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 Edge、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如果您使用的是双核浏览器,请切换至极速模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