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黄女士怀孕后,到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做孕期检查,超声发现胎儿存在后颈颅池增宽,颈后皮肤增厚。
“发现这些情况后,我们建议她进行产前诊断排查胎儿染色体疾病。”贵阳市妇幼保健院优生遗传科主任杨雪说,检查后发现胎儿6号染色体长臂有一个微缺失。
在经过医生全面病情分析后,黄女士及其家人共同商量,最后终止了妊娠。黄女士表示,幸好及时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了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贵州省严重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在不断下降。”杨雪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我省高度重视孕前健康检查和产前筛查诊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从生命源头做好残疾预防。
如今,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不少高龄产妇认为“第一胎第二胎的宝宝很健康,第三胎也不会出现问题”于是疏于筛查。“其实每一胎都有患病的可能,要做好产前检查才能有效防止出生缺陷。”杨雪表示,在孕期采取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避免严重出生缺陷儿出生。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80万至120万出生缺陷患儿,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至6%,而缺陷儿一旦出生,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以前我们科室门诊每天接待的病人很少,随着大家优生意识的提高,每天接诊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了。”杨雪建议,新生儿出生后要进行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等,从而对新生儿疾病和异常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残障发生。
长期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去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妇幼健康提质专项行动高危人群出生缺陷防治作为“十四五”重要内容高位推动,最大限度避免出生缺陷。
近年来,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坚持综合施策、防治结合原则,通过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坚守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四道防线”,全省出生缺陷干预和救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出生缺陷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省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三级网络全面建成;出生缺陷防治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至2021年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均在85%以上,2021年产前筛查率达到75.68%,比2016年提高了3倍,2021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分别达95%、85%以上;出生缺陷防治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共为基层培养出生缺陷紧缺人才550名,产前筛查诊断人员2000余名;全社会参与支持出生缺陷的氛围日益浓烈,每年的“世界地贫日”“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出生缺陷防治日”等节点的主题宣传与公益活动有声有色,有效增强了群众优生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贵州省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2021—2030年)》要求“实施妇幼健康提质专项行动”,强调“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扩大唐氏综合征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覆盖面”。
5月初,省卫生健康委启动2022年全省高危人群出生缺陷防治补助试点项目,这是贵州防治出生缺陷工作的进一步升级。据了解,今年我省省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为全省4.5万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的孕妇免费提供无创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为9000对地中海贫血筛查高风险的夫妇免费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为500名地中海贫血需要产前诊断的孕妇免费开展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找准卫生健康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聚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守护健康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