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82个,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1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级卫生室117个,其他医疗机构48个。全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311人,村医189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2.39人、注册护士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77人,编制床位数1870张,实际开放床位数2058张。
自2015年启动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福泉市按照“突出公益、综合配套、积极推进”的改革目标,以“1+15+N”的改革模式全面深入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实现了“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改革目标。
2018年6月,全国政协到福泉市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及运行机制考察,考察组对福泉市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均予以充分肯定:福泉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走出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福泉模式。2019年,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受获国务院办公厅表彰激励。
高度“集权”
破体制机制壁垒 保政府办医公益性
福泉市县级公立医院院长聘任
集中决策部署。实行“一把手”抓改革,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副市长任执行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将组织、编办、人社、财政、发改、医保、卫健等多部门对医院管理权集中统一到市医管委,由医管委统一研究、统一决策、统一考核。建立了协调、统一、高效的政府办医决策运行机制。市医管委成立以来,召开医改专题会议90余次,研究讨论医改事项150余个。
集中党的领导。市委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党的建设,组建了中共福泉市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长任工委书记,设置2个副书记,其中1个为专职副书记。将相关业务部门党组织书记和各公立医院党委书记、党总支书记纳入党工委成员。建立了县级公立医院党委,分设书记、院长,落实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党委设立了专职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将医共体所属分院(乡镇卫生院)党组织划归到县级公立医院党委管辖,建立了医共体“党组织建设共同体”新体系。
集中考核评价。将医改纳入全市年度重点改革法治项目与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项目,与经济社会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市医管委统一负责对公立医院实施班子年度考核、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和考核等次结果运用等。同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第三方”年度绩效考评机制,实行年度考核考评结果定院长年薪、定医院考核奖和薪酬总量“三定考核”。
集中投入保障。政府办医“六项”投入落实有效,办医公益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先后投入近12亿元,新建、扩建了市一医、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购置急需医疗设备设施,完成市一医、市中医院整体搬迁,配套修建人才公寓128套。锁定历史债务3859.71万元,由市财政逐年偿付。到2020年12月,政策性补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资金1035.33万元。
主动“放权”
促经营管理自主 激医院发展活力
落实政府投入搬迁后的福泉市一医
下放人事管理自主权。破院长“行政化”,全面实行院长(副院长)聘任制、年薪制,赋予医院“副院长提名权、中层干部任免权、人员自主招聘权”。院长(副院长)实行年薪动态调整制:将院长年薪按6:4比例分为基础年薪、绩效年薪,院长、副院长年薪总额分别为院长25万元、21万元;2021年调整为30万元、25万元,年薪动态增长参照上年度国家公布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率执行,年薪奖励经考核为优秀或合格后,分别按实际动态年薪总额的5%、3%进行奖励。
下放薪酬分配调整权。破薪酬“统一化”,打破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统一工资制度、工资政策和工资标准,重新调整分配模式,统一封存编内人员档案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制。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核定公立医院职工工资总额为不超过“全员人数×平均档案工资”的3倍,在核定总量内由医院自主分配发放,建立工资总额动态调整机制,随平均档案工资增加相应调整。
下放编制管理使用权。破医院编制“束缚”,建立卫健系统内部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由医共体在保障基层能力不减的前提下自行内部动态调整。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核定县级公立医院编外登记备案1466人,在编制总量内由公立医院根据业务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公开招聘医务人员。
下放财务管理执行权。破财务“紧箍咒”,调整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方式,将两家医院财务管理由二级预算单位调整为一级预算单位,实行财务“独立核算、定项补助”管理。赋予公立医院预算执行权,医院自行统筹预算内资金。
下放基层管理主导权。破基层发展“瓶颈”,实施县乡管理“一体化”改革全覆盖,由2个县级公立医院牵头,整合市妇幼保健院与14家乡镇卫生院组建2个医共体。医共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期议事、集中决策、分级执行。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保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财政补偿政策和渠道不变、政府投入方式不变、功能定位不变、公共卫生职能不变“五个不变”,实行行政、人员、业务、财务、药械、绩效“六个统一”,将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将同质发展变优质互补。总院拥有分院经营管理、院长(副院长)任免、绩效评估考核、人事调动、财务分配等主导权。
下放医保资金支配权。破医保控费“方式”,按照“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原则,坚持总额包干、控费惠民,将县域内年度新农合基金按医共体进行核算打包支付,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资金由总院自行制定方案再次分配。超支部分由医共体、医保经办机构合理分担,倒逼医院内部主动控费,促进医疗行为“三合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实现经费使用自控互控。
科学“行权”
建现代医院管理 强县域综合服务能力
一站式便民服务
聚焦“党建创新促业务”,强化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五个好”(班子建设好、制度建设好、支部建设好、医德医风好、引领作用好)为工作目标,强化党建。创新党员干部培养机制。建立“把党员培养成为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骨干培养成管理人员”“三培养”机制。按照将党支部建在科室上的原则,市一医党委成立10个党支部、市中医院党委成立5个党支部、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三医(牛场中心卫生院)总支部均成立3个党支部。以“五个好”为抓手,创新建立党员发展“三培养”机制,将支部建在科室上,有力的巩固了公立医院党的基础,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2019年以来,新增党组织11个,新增党员141人。
聚焦“同工同酬”,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变人员“身份”。制定《福泉市县级公立医院“四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对备案制医务人员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与编内人员实行同岗、同酬、同交职业年金、同享退休待遇“四同”管理,实现医务人员由编制管理向身份管理的转变。截至目前,完成了全市112名人员“四同”的身份转变。变薪酬“分配”。在核定薪酬总量以内,由县级公立医院自行制定工资分配方案对编内人员档案工资进行统一封存、自主分配,全部实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将职工档案工资的30%按照设置岗位标准发放岗位工资,将档案工资的70%和提取不超过85%的医院医务性收入用于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实行全院总额控制,考核发放。按岗取酬、优绩优酬、岗变薪变,实现编内编外人员“同岗同酬”。变基层“待遇”。参照县级公立医院薪酬改革封存基层分院编内职工档案工资,全员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实行超额绩效,将分院年度收支结余的50%—80%用于发放职工超额绩效。同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将各分院整体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2020年度,分院院长(副院长)年度考核奖为3.2万元、职工年度考核奖为1.5万元,同步享受“托底不限高”绩效奖励政策。
聚焦“发展短板”,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强医疗卫生基础。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和村级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完成健康扶贫“三个三”标准化建设。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人才专项培养,2016年以来,自主招聘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702名,培养基层全科医生81名,村医定向培养118名。强健康服务质量。建成远程影像、检验、心电等5个县域远程医疗服务中心,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建成省市重点专科18个、基层特色专科14个,乡镇中医馆建设覆盖率100%。“实”字当头实现基层医疗机构“院院过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组建总院专家+分院医生+村医“组团式”服务团队,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重服务“数量”向“质量”的转变。统一设立医院“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将病人除看病以外的办理事项进行集中,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设置“党员导诊台”,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在市人民医院成立全省首家二级医院医务社工部,切实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