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特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害造成当地饮用水管网和部分贮水及排水设施损坏,污水积存,无法排放。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垃圾不能及时处理,为病媒生物滋生创造条件,导致灾区各类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机会增加。
特别提示: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后,肠道传染病、病媒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皮肤病等疾病的发生机会增加,灾区群众及救援队伍需提高防控意识:
一、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细菌或病毒经口进入人体,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霍乱、伤寒、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疾病。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等。
防控建议:
1.不饮用灾区生水;
2.不食用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以及不明原因死亡的家禽、家畜;
3.灾区废弃物收集点应远离水源;
4.饭前便后用未被污染的水洗手;
5.若出现腹泻并伴有发热、脓血便等症状,须及时前往救援医疗点就诊;
二、病媒传染病
病媒生物是指如蚊子、苍蝇、老鼠、蟑螂、部分蜱虫及淡水螺类生物等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的生物。常见的病媒传染病有: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由于灾后生活环境被破坏,污水、垃圾堆积,病媒生物繁殖的机会增加,灾后控制病媒传染病尤为重要。
防控建议:
1.灾区各类垃圾需及时清理,避免大量堆积造成污染,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死亡的病媒生物及其排泄物;
2.不在户外生活区域或附近水域大小便,否则可能造成水源污染,蝇蚊等幼虫的大量繁殖。应在救援点统一设置临时厕所;
3.尽量避免在草丛、灌木丛或林间坐卧休息,不光脚踩水。若因条件限制需在野外休息,应选择地势较高且相对干燥的区域搭建帐篷,尽量避免睡地铺;
4.注意检查衣物上有无跳蚤等叮咬害虫,在皮肤裸露处涂抹趋避剂,防止被叮咬;
5.若出现发热、全身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需及时前往救援医疗点就诊;
三、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肺结核等。自然灾害后,群众及救援人员容易疲乏,身体抵抗力下降,临时救灾安置区人员拥挤,加之连续降雨气温骤变,夜间气温较低,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几率可能增加。
防控建议:
1.临时安置棚需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注意安置点周边环境卫生,保持清洁;
3.根据当地天气变化情况适时增减衣物,淋雨后及时擦干身体更换干燥衣物,避免着凉;
4.救灾安置区域应根据地形及各项条件择优设置,尽量避免人员大量聚集居住;
5.如出现发热、咳嗽、全身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到救援医疗点检查治疗,并主动与健康人群隔离开,防止传染他人;
四、科学消毒,灭蚊灭鼠
由于夏季降雨量大,灾后可能出现积涝等现象,灾区群众及救援队需及时要做好环境消毒、灭鼠灭蚊等工作:
1.饮用水需煮沸或加氯消毒,家庭饮用水可按说明书的用量将泡腾片加入水瓢中完全溶解,再倒入水桶或水缸中混匀,30分后即可饮用;
2.对清淤后的环境可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每1公斤水加5g-10g漂白粉取上清液消毒,漂白粉有效氯按20%计算)喷洒消毒30分钟;
3.可燃垃圾尽量放置于垃圾收集区统一焚烧;也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分钟以后深埋。
4.清除房前屋后、院落内的盆罐积水,尽快疏通灾后淤堵的沟渠,并用菊酯类药物如赛克宁稀释50-80倍喷洒,防止蚊幼虫滋生。
5.由于灾后低洼区域大量过水,鼠洞被淹,部分病鼠或存活能力差的老鼠被淹死,对于死鼠要统一挖坑深埋,同时单独或同时用鼠夹、粘鼠板、鼠药等布放在老鼠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杀灭,并堵塞鼠洞。
6.对灾害致死的家畜、家禽尸体要及时清理和掩埋或焚烧,先用5%漂白粉上清液喷雾消毒1-2小时后,装入塑料袋,投入深坑。掩埋地要远离居住地和距水源50m外,挖坑深大于2米,在坑底和动物尸体上层应用漂白粉按20-40克/m2的量处理后,覆土掩埋压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